★云南公务员咨询\资料\备考群★
【导读】2013云南公务员面试辅导:易地扶贫搬迁要迈多少道坎
武陵山区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71个县市区,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在扶贫攻坚实践中,一些地方对部分深居偏远山区的居民实施易地搬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然而,由于补助标准较低,搬迁成本高,许多贫困群众存在“想搬、怕搬”的矛盾心态。同时,搬迁过程中涉及的土地和搬迁户后续发展等困难和问题也值得关注。
搬出大山才能治穷根
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武陵山腹地的中元村,是一个典型高寒贫困山村,全村有626户2400多人。“山上雾满坡,山高路陡土地薄,辛辛苦苦忙到头,又缺吃来又缺喝。”这首民谣,真实地勾勒出中元村村民生活的恶劣环境。在2005年时,中元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
面对贫困状况,武陵山区一些区县积极创新扶贫模式,改变长期以来的就地扶贫模式,大胆提出将深居山区的群众搬出大山,探索易地搬迁生态扶贫新路。
为了治穷根,黔江区在充分调研,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整合各方面资金,先期将位于海拔1200多米高寒山区的73户328人搬迁下山,并投入100多万元资金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目前,中元村二期44户搬迁建设正积极进行,预计年底就能全部建成入住。
半月谈记者在中元村搬迁安置点看到,一幢幢居民楼焕然一新,街道宽敞整洁,环境优美,居民生活安适。中元村党支部书记费元忠说:“没有扶贫搬迁,村民恐怕一辈子都离不开深山,也很难摆脱贫困。现在住的是楼房,喝的是自来水,村口就有农村客运站,坐车10分钟就能到镇上赶场。”
黔江区长吴忠表示,搬迁群众散居在高山峡谷里,有很大一部分农户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地带,而且大部分是贫困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很难覆盖,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对这些特困群众,若采取常规方式就地开发扶贫,不但投资大、耗时长、不能稳定脱贫,而且不利于生态恢复,形成恶性循环。将他们搬出大山,既可实现贫困农户搬迁致富,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又可有效保护资源环境,促进武陵山区可持续发展。
三道坎:成本高、补助低、顾虑多
毛坝村是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个典型的高寒山村,属国家扶贫重点村,全村有824户2760人。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酉阳县从2007年开始对部分贫困家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实施搬迁的有280多户900余人。
毛坝村党支部书记姚昭军说,扶贫搬迁对于解决山区贫困来说是个好事,但对搬迁农户来说,代价很高,大多农户是拼了“老本”才搬出来的。
他给半月谈记者算了笔账:按照规划,搬迁安置房面积240平方米左右,当时建房造价10万~15万元。现在的建房成本更高了,至少20万元。而农户实际得到的现金补助每户平均不到2万元。许多农户为了搬迁,不得不向亲戚朋友借款或到银行贷款。“目前搬出的农户,条件算是好的。当时没搬的农户,往往都是特困户,照现在的建房成本,是很难搬出来的。”姚昭军说。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于贫困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的农户,可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安置涉及多个部门的多种扶贫资金,主要包括易地扶贫安置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资金等。在当前建材和劳动力成本普遍上涨的情况,各项资金的补助标准偏低。
从各地的实施情况看,国家补助的易地扶贫资金,仅能基本满足公共设施建设和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房补助资金杯水车薪,即便加上地方配套,绝大部分搬迁农户只能靠借款和贷款完成搬迁。比如,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安置点,总投资2923万元,其中农户就要自筹2000万元,200户移民每户要支付10万元左右。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