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云南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中国方
2012-10-30 14:46 作者:云南华图 来源:人民网 点击: 次辅导课程 --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交流群:196993083
面授课程: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培训课程:模块专项赢高分 过关才是硬道理
网络课程: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络课程:学名师课程 赢2013国考每月,55元。
这是来自中央财政的新农保基础养老金,钱不多,但它跨越了一个时代——
目前,上亿农民领取养老金,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的愿望正在实现。
这是国力壮大的彰显:依托国家财力的增长,才有了这项重大惠农政策。
这是执政理念的升华:“政府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确保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坚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才有了这样的决心和魄力。
这是科学发展的抉择: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求真务实为民生的行动。
十年坚韧求进,我们已经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基本构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十年攻坚克难,粮食产量实现历史罕见的“九连增”,城乡收入差距出现缩小迹象,农村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破解城乡发展不协调矛盾中体现出的独特力量,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方案”的思想厚度、实践深度、人性温度。
突破“以农言农、工业优先”——
开启统筹城乡发展新纪元
发展,往往来自对时代的回应,源于对矛盾的解决。
城乡差距是当下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最大表现。
在现代化征程上跋涉,瘸着腿走不好,更走不远。
“虽然GDP的增长、财政的增加,大部分都不来自农业,但农业不稳固、农村不发展、农民过不好,其他都是沙滩上的高楼,缺乏坚实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代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
协调发展,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需要总揽全局的智慧。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
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
中央连续出台9个“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
十年孜孜以求,在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基础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神来之笔”,为统筹城乡发展定位架构。
从“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不再是“以农言农”,不再是“工业优先、城市偏向”,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思想新理念,引领开启统筹城乡发展新纪元。
从彻底取消农业税到实行农业“四补贴”,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到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强农惠农富农,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新政策新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思路、大战略。
但它绝非“削峰填谷”,而是在补齐“短板”的同时,让“长板”更长;并非城市对农村的单向度援助和帮扶,而是基于差异互补的共赢。
重庆市在统筹城乡改革实验中打破城乡界限,让城市和农村资源双向流动,城乡优势在互动中实现互补。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如今工农城乡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
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对“三农”的拉动日益明显。这十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农业形势、农村发展对工业和城市的支撑日益突出。这十年,我国社会结构迎来了一个历史性变化,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粮食连年稳定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有力地支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为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调整城乡利益关系——
开启农民休养生息新时代
“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是城乡利益二元结构,它包括工农业经济利益的二元化,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利益的二元化,城乡公共建设的二元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二元化。”党的十八大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市委书记蒋宏坤说。
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30多年来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这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展厅里的一尊青铜鼎。2006年1月1日,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河北农民王三妮激动万分,自费铸“告别田赋鼎”,用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感念党的这项好政策。
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尊重农民物质利益的核心。
从正税清费、取消农业税,到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从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到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0年来一系列重大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的分配关系,开启农民休养生息新时代。
如今,农民不仅“种地不再交税”还享有国家补贴。农业补贴资金规模从2002年的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亿元,10年累计达7631亿元。
以农民为本,关键是富裕农民。这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近两年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
以农民为本,必须善待农民。
这十年,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事情农民办的传统理念和制度安排——
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到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出现重大变革。
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3亿农村学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这十年,农民更多地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
5年前开始实施的《物权法》,首次将与农民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宅基地使用权明确规定为物权。
中央已把改革征地制度、修改土地管理法作为一个重大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土地政策、土地立法重点将转向减少耕地过多过快流失,转向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征地补偿标准提高30%以上。
一些地方开始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村资产资本化,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苏州走出了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的富民之路,2011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93∶1。
农民带着他们在农村的合法权益进城,带着尊严进城,成为上下共识。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四川成都将在2012年实现全域成都统一户籍,城乡居民可自由迁徙。党的十八大代表、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在我们的户籍改革方案中,农民不以牺牲农村的财产权益为进城条件,不需要放弃农村宅基地换取住房,不需要放弃土地承包权换取社保。
从2003年果断废止城市收容遣送条例,到2006年国务院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文件,清除不合理政策和限制,公平对待农民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频频发力。
城乡选举人大代表实现“同票同权”,异地高考的政策松动,试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正逐渐成为现实。
“三化”助“三农”——
开启广袤田野和谐新画卷
城乡差距大,基础性的原因在于产业发展差距大。
中国农业现代化,该如何走?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着眼点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补齐农业这个短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直面挑战,在深化改革中求解,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突破,开启广袤田野和谐新画卷——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谁来种地?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各地应对“谁来种地”的办法。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已超过50多万家。去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4.5%,其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2%。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增产靠什么?
中国超级杂交稻攻关连续两年跨越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我力争在90岁以前实现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的新目标”,袁隆平院士壮心不已。
高点起跳,应向科技借力。近几年国家构建了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探索了高产创建这一大面积集成推广实用技术的新途径,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提高,201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5%。
农业进入高成本时期,效益从哪来?
“农药化肥几乎年年涨,粮价涨得相对少,种四五亩田不如出去打工两三个月”,种粮“高成本”、农民“低收益”的现象不免让人担心。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进入生产经营成本快速上升、自然和市场风险加大阶段,兼顾保护农民利益与确保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和对农业生产的补贴。
我国已逐步建立了“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1%。全国平均每亩种粮补贴由不到10元增加到80多元。
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靠主产区,解决主产区种粮吃亏问题也需进行利益补偿。为了鼓励地方抓粮积极性,2005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对产粮大县实施奖励补助,资金由最初的5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11亿元,累计安排奖励951亿元。
不牺牲农业和粮食,如何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是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的基本手段。
苏州全市累计43万多农户、120多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比例达到89%,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46%,农业规模经营比例达到85%。“十二五”期间,苏州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示范区建设,以城乡一体化的率先确保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率先。
河南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切入点,正在探索一条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这既是促进人口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