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14:09:25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http://yn.huatu.com/guojia/ 文章来源:未知
★国家公务员咨询\资料\备考群★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最近有媒体报道,北京曹女士反映,7月9日凌晨其父亲突发脑血栓,120急救医生要求家属自己找人抬病人下楼。家属花约20分钟找到邻居帮忙。家属称送医后医生表示患者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家属质疑急救人员要求其找人帮忙抬患者耽误了抢救时间。此后,北京120急救中心宣传部门一位赵姓负责人称,在相关规定中,医生并没有搬抬担架的义务。(7月14日 中国新闻网)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华声在线房清江: “抬不动病人”不能简单归咎于急救医德医风的争论,折射的还有公共服务的短板。首先,是急救机制欠健全。许多地方还在为急救该不该收担架费而争论,事实上急救“抬病人”更该是急救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是财政补贴还是患者买单只是次要矛盾。
其次,是社会养老服务匮乏。该案另一个特征是“空巢老人”,这是老龄化群体养老的一个缩影。老人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容易处于无助的境地,导致对急救服务的无限依赖,也让急救服务的不健全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
@楚天金报邓海建:相关部门的解释,听起来蛮有道理。但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能成为令人信服的理由。
规定是死的,但人心是活的。在相关规定中,也许医生确实没有搬抬担架的义务,但也正如相关人员所言:作为医生或普通人而言,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搭把手、帮个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换言之,这种底线上的义务,是不需要写入规定的--就像教师要承担孩子部分监护责任,就像公交司机要对车上乘客承担安全责任一样,人性上的责任、情理上的责任,是道义、是职责,是无须面面俱到的行为自觉。
在没人抬担架的时候,别说急救人员、就是120司机出来搭把手,恐怕也是天经地义的事。须知,制度永远无法完美,唯有内心的律令,可以弥补教条与偏执的漏缺。
@燕赵晚报木须虫: “抬不动病人”不能简单归咎于急救医德医风的争论,毕竟让抬病人成为急救医护人员的职责之一,既不公平,也缺乏可靠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个体许多的帮助与服务,都需要社会化来满足。比如,急救所需的“抬病人”,别说是像个案的空巢老人,就算是正常的一家三口,也没办法把个病人抬下楼。该谁抬病人折射的还是公共服务的危机。
首先,是急救机制欠健全。许多地方还在为急救该不该收担架费而争论,事实上急救“抬病人”更该是急救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是财政补贴还是患者买单只是次要矛盾。同时,急救还应突出效率,向外层延伸。比如,独居的群体、遇险的儿童等,需要先救援后救人,急救与救援需要联动,提供同步服务。
其次,是社会养老服务匮乏。该案另一个特征是“空巢老人”,这是老龄化群体养老的一个缩影,患者家属费时费力找来邻居与保安,证明居家养老常态化照顾与应急服务存在短板,老人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容易处于无助的境地,导致对急救服务的无限依赖,也让急救服务的不健全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长江网水洪波:近些年来,昆明、南通包括北京,都曾尝试在急救车上配备专职担架员,但因为难以在成本和收入之间找到平衡点,此项工作一直未能推广起来。抬担架虽然不需要什么技术,却需要承担相当的责任,特别是在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中,楼梯狭窄而陡峭,一个步点没踩准,说不定就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让家属参与搬运,也有保证患者安全及共同承担责任的管理思路。急重病人无人搬运,折射了我国在急救方面的投入不足、人员缺失、管理滞后,是诸多无奈的一次集体发言。此外,各地政府也该考虑为老式楼房加装电梯了。
我也曾给患病的家人叫120,我看到救护车的男司机与医护人员(共三人)主动抬病人,他们确实人手不足,需要家属参与抬,或由家属找邻居帮忙,这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本例而言,我觉得与其单纯指责“120拒抬病人”,不如审核120急救车“全员配置”到底需要多少成本。如果现行收费标准偏低,应当调整价格,同时确立120抬病人的职责,并由医保分担患者负担。由此才能疏通症结,避免“急救没人抬”。
华图解析:应患者呼救120及时出诊,却因急救人员的“抬不动”而造成迟滞送医。此举不仅直接导致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造成严重后果,更引发人们对急救人员该不该送病人上急救车的质疑与热议。120急救新闻中心只是强调“整个过程没有违规行为”的回应,恐难以平息患者家属的怨气和社会舆论的质疑。
不过说实话,急救人员都是专业的医护人员,而成为医护人员的条件并不包括必须具有强硕的体魄,即便是急救人员的配备,也不容易实现专业性与体力的结合。那么,如果患者体重较重,或是居住楼层较高,急救人员抬不动患者,或抬担架过程存在较大风险,我认为,急救人员要求家属找人抬担架,也情有可原。
但是,说到底,社会服务,特别是医患之间的很多问题,需要良好的沟通,更需要双方都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来,如果每个医护人员态度上都是“冷冰冰”的,那么,不可否认,“抬不动”的120也需要“救治”,而其“药方”既指向制度的完善,也指向财政的投入,更指向医者仁心。
相关推荐>>>
2017国考交流群:427728446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ynhtjy | 2017国考笔试课程 | 备考图书 |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