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公务员咨询\资料\备考群★
【导读】申论必备:《求是》观点集锦1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期间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文学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对文学事业的重视关心及制定的方针政策,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今天,文学界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联系文学创作实际,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认真研究催生文学精品的体制机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优秀文学作品传承社会文明,记载社会变迁,推动社会进步。古今中外,有不少传世的文学经典成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标记。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也必定孕育着伟大的作品。推出更多文学精品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我国文学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文学创作非常活跃。长篇小说的成就对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具有代表性。数字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我国共出版长篇小说370多部;而2004年至2007年每年出版800多部;2008年出版1200多部;2009年则出版3000多部,其中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庞大的网络长篇小说。这充分证明了广大作家高涨的创作热情和不倦的辛勤劳动。在数量成倍增长的文学作品中不乏精品,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赞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但是,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广受欢迎的精品还比较少,力透纸背的经典之作更是缺乏,与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不相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称。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对文学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文学精品的涌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确的文学追求。我们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学发展的生态环境,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尊重作家、尊重文学规律的舆论氛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形态多样,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要引导作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多样、多变中立主导。牢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用文学精品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从作品中受到鼓舞,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胸怀、审美能力、审美趣味。通过优秀文学作品凝聚人心、激励斗志、陶冶情操,发挥文学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惟一源泉,也是推出文学精品的必由之路。我们积极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准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进步,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增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加对生活的感悟和积累。近年来,中国作协积极倡导作家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组织作家“走进红色岁月”、“走进军营”、“走进企业”、“走进灾区”,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作家赴玉树地震灾区采访团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实践证明,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表现中国人民的美好感情,是当代作家的使命和责任。当今中国发生着深刻、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中有主流也有支流,有成就也有缺欠,人们的思想观念复杂多样,必须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写出伟大作品的作家,应该是那个时代深刻的思想家,对他所表述的社会生活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一些文学作品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浮躁心态的驱使,静不下心来到生活中汲取营养,而是满足于肤浅的“个人体验”,缺少扎扎实实的生活积淀,缺少深刻的理性观照。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文学精品是困难的。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像赵树理、柳青等老一辈作家那样,真正地、长期地扎到生活中去,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灵感,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提炼主题,通过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编辑:云南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