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退出
4006-01-9999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试资讯 > 考前准备 > 新手入门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透过大纲看申论考情(4)

  一、擒贼擒王--大纲解读  (一)总体解读  考试大纲是考试总方针和基础,是命题的基本依据。目前国考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以下简称副省级考试)、市(地)以下综合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以下简称地市级考试)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针对这两类试卷,国考申论考试大纲对能力考查做出了不同的要求。随着申论考试的发展和演进,目前,无论是副省级申论考试还是地市级申论考试,都愈发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察。以往“十篇范文走天下”的时代也早已结束。在这种形势下,掌握两类考试能力考察要求的异同是有效备考的关键。  表格1.副省级地市级备注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阅读理解能力贯穿整个申论考试,由于材料深度的区别,能力要求也有所区别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的能力,而贯彻执行能力则侧重在理解层面。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副省级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能提炼出问题。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副省级重在阐述思想观念,因此,观点重于对策,只写对策的申论写作模板在副省级考试中越来越不适用。  通过对考试大纲的深入解读,对比2011年至2012年两年的国考题目的设置,将省副级考试较地市级考试的“难”概括为:高度、深度、广度三个方面:  1、难在命题高度方面  副省级考试较之地市级考试,命题高度更高、更宏观。这一点在2011年国考两类试卷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2011年国考两类试卷的主题均为文化问题。但是,命题高度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副省级申论考试的第三题:“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高度已上升到黄河精神、爱国主义的宏观高度。而与之相类似的地市级申论考试的第二题:“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乡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则是针对具体的事件,较之副省级的命题,明显偏微观。  而文章写作更能体现出命题高度的不同。同样以2011年国考题为例,副省级的文章写作:“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这正是《大纲》中对副省级考试的文字表达能力:“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综合分析能力:“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的考察。此题还体现出而地市级的文章写作:“给定材料7”的划线部分写到:“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这正是《大纲》中对地市级考试文字表达能力:“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的考察。从两者的角度可以看到,黄河精神所涵盖的内容要更为宏观,是整个中华名族的文明、精神。而“失根”则主要是围绕农村传统文化、农村教育问题。两者命题高度的差异可见一斑。  2、难在材料深度方面  副省级考试较之地市级考试,题目与材料的联系相对更为隐蔽,题目通常要求考生更深入的挖掘材料,提炼材料背后隐含的观点,而这些经过提炼的观点才是得分点。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具备归纳、概括的能力,还应具备推理、抽象能力。这一点,在大纲中也是有据可循的。《大纲》中:副省级考试对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提炼”、“揭示”两个词表明考生需要把材料中具体的问题抽象化,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抄材料。这一点在2011年国考副省级考试的文章写作中,有最完美的体现。黄河精神,在所有的7段材料中,都没有直接的表述。需要考生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出黄河精神,同时,还应发挥一点联想。例如:给定资料1谈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那么“勤劳勇敢”就可以看作是黄河精神的一种表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就是生生不息,执着的精神。以此类推,可以推出许多黄河精神。而2011年国考地市级考试的文章写作中,“失根”的表述就可以在材料7中找到,“无根的存在--乡村文化的危机和乡村教育的危机,就这样相互纠结着。”可见,地市级考试,要相对容易一些。  3、难在能力考察广度方面  副省级考试较之地市级考试,《大纲》中对两者都是四种能力的要求。但是,细读下来,能力考查的个数还是不同的。  副省级考试要求考生具备: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地市级考试要求考生具备: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其中,地市级考试的“贯彻执行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同意合并为副省级考试的“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且还只侧重在解决问题能力。因此,但从能力要求数量上看,副省级考试比地市级考试能力要求多了“综合分析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因此,对于报考副省级职位的考生,一定多注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大纲》中,“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这要求考生对问题要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这一点就要求考生切不可陷入传统的“材料为根”的惯性思维中,一切都依赖材料。更不可轻信一些所谓的技巧、方法。例如,“只要政府说的就是对的”,如果抱着这种思想,不假思索的去答题,遇到考察这种能力的题型,考生自然会失败。这重能力的考察在2010年《大纲》公布之前,申论考试题目设置对两类考生都有这方面能力的考察。以2012国考副省级申论第二题为例,“给定资料5中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进行了一场讨论。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反驳网民A的观点。”就需要考生深入分析网民A的观点错误之处,并进行反驳论证,用最有利的论据反驳其观点的片面与错误。而副省级考试中多为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的题目,此类题目很少出现。  综上所述,可见,国考中,省部级申论考试的“难”是名副其实。其出题也是遵循《大纲》要求。但是,仔细研究《大纲》,也可以看到,有的能力在题目设置中,本应属于地市级考试的范畴,却出现在副省级的大纲要求中。“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这一点,对于命题高度非常宏观的副省级题目设置,很难有所体现。而对于更为微观的地市级考试的对策提,此种能力体现得更为充分。鉴于《大纲》的指导性作用,考生不能忽视这一点,应该在备考中加强实践能力。有条件的考生,更需要到基层去实践、去锻炼。这在公务员招考中,要求有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变化可以印证这一点。  (二)关键词解读  1、概括的精髓:全面、准确、做出解释、揭示本质  “全面”是指要点完整,作答覆盖点广,能够尽可能地从材料中归纳整理出关键得分点。“全面”是做好概括题型的基础能力。尤其是在综合式概括题中,需要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找到特定事实的原因、影响、对策等各方面的要点。这就是所谓的全面。例如2012年国考第一大题第1小题,“给定资料2-6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请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考生需要对材料2-6进行整体阅读,然后从中找出所有问题,其包括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人际交往领域麻木冷漠,医疗教育文化领域以假乱真,媒体网络虚假宣传,政府监管不力,领导干部以公谋私等。答案涵盖的越广,就越趋于全面,如果一个问题领域没有表述出来,就会容易导致失分。  “准确”是指能够运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述特定事实的表现、内涵、特性、原因等因素。准确性表述能够帮助考生用精炼简洁的语言作答题目要求。相对而言,概括题型在申论考试中要求字数偏少,一般在150字-200字左右。因此考生务必要尽可能用精词、少词表达全面的要点。同样以上题为例,有的考生谈到“一些文化界分子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获取巨额利润,医生开单提成,坑骗患者,教师借助身份收取好处,增加灰色收入,领导干部为了面子工程,虚报成绩,物欲侵蚀了人们的信仰,道德滑坡现象严重”,虽然此种表达抓到了这些领域的主要问题,但是表述过于随意,凌乱。不妨略作调整改为两条。“1、医疗、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业者以假乱真,以权谋利。2、社会管理领域,政府监管监督不力、官员忽视自身道德建设。”这样的表述相对而言更加准确、清晰、条理性强,能够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概括和表述能力。  “做出解释”与“揭示本质”一般是指要求考生不仅能够概括出特定事实的表现,而且能够概括导致它出现的原因,所谓“解释”,就是说清楚这件事情的由来,即“为什么会这样”,“本质”就是指这件事情存在的根据,也就是原因。还以上题为例,考生不仅要看到社会经济领域存在诸多的问题,还要看到导致医疗、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业者以假乱真,以权谋利、社会管理领域政府监管监督不力、官员忽视自身道德建设等它们背后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因此在回答概括题的时候,应该根据题目要求,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能够将事情的从外到内,从上到下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分析的灵魂:多角度思考、合理地推断  “多角度思考”是指考生要用发散式思维尽可能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去分析思考问题。我们说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很可能不止一个原因,它发生后产生的作用不止一个,处理它的方法也不止一个,因此就需要考生尽大限度地依照材料、客观情况、知识背景、工作经验等全方位分析。例如2011年国考地市级第一大题第2小题,“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题目中的“困境”是指农民在面对子女受教育时遇到的困难。这些困难是指“教育成本高”、“就业难”导致农民家庭“因教返贫”、“因教致贫”。这些困难是非常现实的、客观的。但是为什么说在困境中还有“不绝希望”呢。这就需要考生进一步地分析。“希望”是能够解决“困境”矛盾的方法和目标,既然农民拿不出很多的钱供子女上学,所以就需要政府进行教育改革,能够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农民子女求学,另外,拓宽就业渠道,能够有力带动农民子女的就业率,只有他们就业了,为家庭带来收入了,孩子们的父辈才能够看到教育带给农村家庭的美好前景。因此,这道题就需要考生多角度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困境”,并分析如何才能实现他们的“不绝希望”。  “合理地推断”,是指考生能够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出事情的实质、性质、走向等因素。例如2009年国考地市级第二大题第1题,“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这是一道非典型的词句理解题,考生可以将林老板的心态作为一个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的对象进行分析,即回答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办)”即可。回答这道题至少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指出林老板的心态是什么。第二个步骤,指出林老板这种心态的具体表现。第三个步骤,指出林老板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个步骤就需要考生进行合理地推断也正是这道题的重点所在。林老板是一个企业老板,他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材料我们可以推出正是由于他的企业结构不合理,没有科技含量,没有较大的生产规模等等,他的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他才会“有点无奈”。  3、解困的保证:理解目标、界定问题、提出措施、借助经验、及时有效  “理解目标”,即指掌握问题所在,明确工作目标。在公职队伍中,最常见的工作就是领会会议精神,了解领导意图,做到上传下达。如果考生没有正确理解目标的能力,那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如2012年国考地市级第二大题,“A市F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请根据给定资料,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三个方面为社区的宣传栏写一份宣传稿。”读完题目,考生需要把握两个基本要求,第一,这是一道公文写作类题型,要注意宣传稿件的格式与语言风格;第二,主题明确,即开展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目标明确了,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作答。  “界定问题”,是指认定问题性质,确定处理和适用范围。如果该问题是宏观问题,就应该站在全局高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入手,运用多种手段措施进行治理;如果是微观问题,就应该用深入、具体的方法进行有效整治。例如:2008年国考地市级第三大题第2小题,“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作出答复。”这是以政府部门名义向个人作出的意见答复,因此在行文中要针对C主编的意见作出逐一答复,有理有力,既要体现国家政策的高度,又能够运用理论论证、事实论证等方式,说服这位知识分子能够站在全局问题上考虑这个事情。又如2012年国考地市级第三大题,“给定资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这是一篇上行文,即以观察员身份向政府呈送建议报告。在作答这道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该市交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二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市政府有能力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如果问题界定不清,就很会导致措施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作答失分。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必然要求,公职人员更是如此。考生能否“提出措施”,提供正确合理有效的对策、思路和解决方法,是申论考试中一项重要的测查内容。提出措施时要注意,“及时有效”和“借助经验”。经验是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问题,而及时有效是评判我们措施是否适当,是否合理的关键。例如2012年国考副省级第三大题,“给定资料中反映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假定你是某市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处理此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对策题,但是其新颖之处在于处理这个事件最好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来处理,做到对策的有序有效。此外,作答这道题还需要注意对策的实用性,因为这项任务非常具体,所以完成这项任务的举措越翔实越具体越实在越好,不要写太多的虚话、空话、大话。记者发现地下黑加工点,作为政府首先就需要立即封查,追求相关责任人责任,这是最先需要做的。然后再围绕食品加工领域进行突击检查、制定完善生产标准、加强教育等方面提出措施。为了要点的全面,措施的具体,考生需要调动日常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发挥联想,多维度多主体进行作答。此题作答字数较多,也方便考生丰富充实答案。  4、表达的体现:方式多样、规范、简明  “方式多样”主要是针对论证方法与语言风格而言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申论题目要求考生展开论述,或立论、或驳论、或事实论证、或理论论证、或对比论证等等。因此需要考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此外,根据行文性质的需要,有的表述语言需要严谨、规范、庄重,而有的需要活泼、生动、通俗,因此需要考生掌握灵活多变的语言表现风格。  “规范、简明”是申论考试中经常能够见到的作答要求。“规范”表现在行文格式上,需要考生注意公文或类公文的形式和标准,做到正确、标准、合宜;表现在文章结构上,需要考生做到结构完整、逻辑合理。“简明”要求考生语言干练、简约,不拖泥带水,不说假大虚空的语言,做到文风的实用、新颖、精短。  二、唇齿相依--地方考试与国考的关系  (一)相互借鉴  自2000年开始,每年一次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在众多考生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公务员考试也因其难度较高,规范性强等特点,成为其他类型公考的重要参照标准。联考、省考、地方市考等公务员考试日趋系统、严格与规范,在主题选取、问题设置等方面,两者有着十分明显的相互借鉴的关系。  1、主题选取  申论主题的选取不是往而不复的,以国考为例,2003年考的是安全生产,2012年地市级便再次以安全为主题,侧重考察了灾难的防治与生活安全问题。在此提醒考生的是,在备考公务员申论考试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和熟悉真题。  地方公考和国考申论主题的选取有着很多的相似和重复性。例如2007年上海考了公务员精神、2011年考了志愿者服务,这些都体现了道德的因素。2012年国考副省级就应时而出,提出了道德建设的申论主题。又如,在2009年国考的怒江水电开发、2011年的黄河治理考到了生态保护问题,而2004年、2010年的浙江也分别以能源节约、气候变暖为话题体现了环境保护的主题。可见,熟悉了解国考真题的主题有利于作答地方公考,相反同样适用。  为了更好地帮助考生熟悉申论真题,做好备考工作,本书特意对主题相近的几十套申论题目进行了细致梳理,考生在练习时可以围绕同一个主题,找不同的申论试题进行模拟训练。  表格2.主题省市食品安全、假冒伪劣产品2004年安徽、2005年辽宁省、2005年江苏、2008年天津、2004年山东、2005年山东、2012年国家副省级、2005年(上)广东教育问题2004年江苏、2006年安徽、2003年江西、2011年国考地市级、2009年上海、2006年福建、能源危机、节能减排2007年黑龙江、2006年天津、2004年浙江、2010年浙江、土地流转问题2007年国家考试、2009年辽宁读书、学习2010年吉林、2010年北京下半年、2011年河南招警考试、2008年山西节日、传统文化2009年山西、2006年北京、2006年江苏农民工(新生代)2007年黑龙江、2010年安徽、2010年吉林污染、生态安全2010年北京、2007年江西、2002年山东、2000年国家考试、2010年国家考试、2011年广东天灾、人灾、政府应急2008年福建、2003年山东、2009年山东、2006年国家考试、2012年国家地市级、2009年黑龙江、2005年秋福建、2003年国家考试志愿者、2008年河北、2011年上海(B)、2012年国家副省级文化建设、文化产业2006年(下)河北、2010年浙江水资源保护、开发2010年黑龙江、2010年山东、天津,2009年河北、2005年江西、2008年国家考试  2、问题设置  国考传统的问题设置有概括归纳题型、推理分析题型、对策题型、公文写作类题型以及大作文。在这些传统题型之下,还有很多新的题型不断涌现。例如“语句理解与解释”这种题型。例如2010年国考题目,“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要弄清这个题目的要求首先要从这句话本身入手。题目要求考生对“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就是要让考生把海洋污染的危害性的进行深化,即海洋污染对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题目要求是“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材料中涉及海洋污染的具体事例主要有两部分,材料1和材料3。材料1表明海洋的污染导致频发的“赤潮”、“鱼虾绝迹”问题。材料3中濑户内海被污染的具体事例明确说明,海洋的污染不仅会毁灭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人的生存空间,水污染导致疾病肆虐。同样的题型在地方公考中也出现过,例如2010年浙江,“按要求谈谈对以下划线句子的理解,今天,我们还能把应对气侯变化视为一种奢侈吗?”“今天,我们还能把应对气侯变化视为一种奢侈吗?”--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奢侈的!如果将这句话进行日常语言的翻译,可以得到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奢侈的而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回答的内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就是要谈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和不应对的危害。  当然,除去语句理解与解释题型,还有很多新颖的、复杂的题型。这些题型被广泛借鉴到国考和地方公考中去。在此建议考生,无论在何种类型的公考中出现的题型都可能被另外的公考考试所沿用,所以需要我们都一视同仁地认真面对,勤于练习。  (二)特立独行  国考的申论风格偏于稳重、严谨、深刻、宏观,而不少地方性公考则有着它们鲜明的个性。例如北京市考,就偏于体现北京市的市情市貌,广东省省考则较为偏爱对策题,而且要求提出的对策越全越好,越贴近材料越好。上海市公务员考试在借鉴了国考申论的同时,保持了很多自身特色。  为了更好地说明地方公考与国考的关系,我们在此以上海公考为例,简单阐述一下其突出特点:  1、话题紧随最新时政和新闻热点。从世博会到染色馒头,从汶川地震到炫富仇富,从农民工子女教育到志愿服务等。上海《申论》的话题和材料选择可以说是紧贴地面,紧跟时代步伐。  2、话题紧贴政府工作。比起其它的地方考试,上海《申论》在话题选择上和政府的工作结合得比较紧密。2005--2012集中围绕行政工作本身命题,分别是行政许可法、公务员基层锻炼、公务员精神、政府绩效评估、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工作、治理庸官懒政、社会管理制度的科学有效性等。  3、材料字数逐年增加。2008年起基本保持在7000字左右,作答字数2000字左右。这对考生的阅读理解和作答速度都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4、题目设置从固定到开放。2001--2005为概括题、判断辨析题、对策题和写作题。2006--2010在保持大类不变的情况下做了一些创新尝试,各类题型相互交叉,出现过公文改错题。2011年开始取消了判断辨析题,题型设置调整为概括题,语句理解题,综合分析题,对策题和写作题四大类五个小题。最近两年上海的命题变化非常频繁,2012年竟然考察对《庄子》节选翻译,可以预见,各种新的题型将继续在上海市考中出现。可见,上海申论的题型设置求新求变,不是一味地寻求传统和稳定。  因此,我们建议考生根据地方申论的不同特点做好应对地方公考的全面准备。我们也可以预见,以上海为代表的地方公考,一旦在题目设置上有了较大突破,并被实践证明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专业性与实用性,就一定会对国考造成影响,而国考的稳重谨慎也会制约影响到地方公考的发展,使其不会突然出现重大变化,“稳中求新”,应该是国考和地方公考所共同的发展趋势与走向。 

职位数据

学历可报职位分布

更多

招录人数最多的职位

更多
推荐课程
红领决胜A笔面全程协议班B(枣庄)-走读

红领决胜A笔面全程协议班B(枣庄)-走读

红领决胜A笔面全程协议班A(枣庄)-住宿

红领决胜A笔面全程协议班A(枣庄)-住宿

红领决胜A笔试全程营(枣庄)-走读

红领决胜A笔试全程营(枣庄)-走读

免责声明:华图教育提示广大考生,请报考前仔细阅读对应职位招录要求或联系招录单位确认,本职位检索系统提供内容仅供参考。
登录
验证码

*新用户登录即视为注册,账号和初始密码均为手机号,可用于登录华图旗下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