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退出
4006-01-9999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试资讯 > 笔试阶段 > 笔试备考

2018国考言语备考-“例证”有不同,主次需辨明

我们在阅读言语题目的文段时,经常会看到例证即举例证明的语句信息。这些例证信息通常会通过“例如”、“以……为例”等词句引导出现。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例证就会立即默认例证为文段中的次要信息而不是文段的重点信息从而快速略过,比如下面这道题目:【例1】水吸到气管、肺里面去会令人发呛,如果只在人的鼻子里装点水而没让他吸进去,他也不会发呛。大象就是一个例证。如果你细心一点观察,会发现大象在饮水时是先用鼻子吸一点水(并没有吸到肺里去),然后抬起头来,把鼻子里的水放到嘴巴里去喝。在此过程中,它只是把鼻子作为吸水的工具,而并没有把鼻子当成饮水的器官。这段话要论证这样一种观点()。A.你必须细心一点观察B.大象的鼻子是取水的工具C.大象喜欢用鼻子吸一点水放到嘴里去喝D.水吸到气管、肺里面去才会发呛【答案】D【解析】文段第一句告诉我们“水吸到气管、肺里面去会令人发呛”这个观点,接着通过“大象就是一个例证”提示我们后文要进行举例论证前面的观点。所以我们快速略读后文。我们略读后发现后文都在陈述大象这一例证信息,因此从句子陈述的语义信息上对比出来第一句为重点句。对比选项,A、B、C项都只是陈述例证信息,不符合提问要求,只有D项表述最符合文意而且符合提问要求。因此,本题选择D项。但是,所有的“例证”都是文段的次要信息吗?我们来看看下面这道题:【例2】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多林的国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森林资源日趋减少,森林结构及其地域分布也不断变化。到了南宋时期,以其所辖政区范围约205万平方千米计,森林覆盖率当时则仍高达65%左右。不过,即使在南宋境内,其不同地区森林覆盖率的分布及其变化也有较大的差别。造成南宋不同地区森林覆盖率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毁林垦荒、建筑用材、薪炭消耗、木器制作等。这段话主要说的是:A.社会活动对森林地域分布的影响B.南宋的森林覆盖率及其变化原因C.南宋时期森林生态系统总体较为平衡D.中国森林结构及其地区分布不断变化【答案】B【解析】文段第一句陈述我国“森林资源日趋减少,森林结构及其地域分布不断变化”,第二句及之后都在陈述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南宋的信息。很多同学都默认后文“南宋”信息是对第一句的举例证明,然后就错选了D项。我们仔细阅读一下文段,文段第一句确实陈述我国整体信息,但后文先是陈述南宋森林覆盖率的表现状况,之后提到“南宋森林覆盖率分布变化”而且进一步点出变化的原因,后文“南宋”信息和第一句对比出现了新的话题信息,所以此时“南宋”话题信息并不是对第一句的辅证,而是作者进一步拓展的新话题,因此判定第一句不是重点句而且反而是铺垫的背景信息,文段重点在于后文拓展的新话题“南宋”。对比选项,B项表述强调“南宋”而且强调“森林覆盖率变化”信息,最符合原文重点表述。因此,本题选择B项。通过以上例题小编提示广大考生,当你在阅读文段中发现文段开头陈述整体信息,后文陈述前文整体中的某部分信息,而且后文没有“例如”、“以……为例”等这样的词语引导时,你一定要注意,后文这些看似“例证”的信息其陈述的话题是否和你认为的前文“重点”话题表意相同。如果完全相同,你可以把后文当做是对前文的举例证明;如果后文陈述的话题信息和前文不同尤其拓展出了新的话题信息,那此时你一定不能把后文当做例证略读,反而需要对后文仔细理解,因为此时的后文反而是整个文段的重点部分。言语做题切忌机械,一定要灵活应对。

职位数据

学历可报职位分布

更多

招录人数最多的职位

更多
推荐课程
红领决胜A笔面全程协议班B(枣庄)-走读

红领决胜A笔面全程协议班B(枣庄)-走读

红领决胜A笔面全程协议班A(枣庄)-住宿

红领决胜A笔面全程协议班A(枣庄)-住宿

红领决胜A笔试全程营(枣庄)-走读

红领决胜A笔试全程营(枣庄)-走读

免责声明:华图教育提示广大考生,请报考前仔细阅读对应职位招录要求或联系招录单位确认,本职位检索系统提供内容仅供参考。
登录
验证码

*新用户登录即视为注册,账号和初始密码均为手机号,可用于登录华图旗下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