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6 09:09:57 成人学历 http://yn.huatu.com/xueli/作者:doushuang 文章来源:云南华图
★学历提升咨询\资料\备考群★
2024年云南专升本《针灸推拿学综合》考试大纲公布!考试基本内容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经络腧穴学》中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部分占30%,人体解剖学占30%,经络腧穴学占40%,考试目的和性质、考试主要内容、参考教材等具体信息如下,请考生参考。
一、基本内容
针灸推拿学综合考试,根据专科教学实际和升入本科继续学习的基本要求制定,基本内容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经络腧穴学》中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四诊要点、经络腧穴和人体解剖学知识的程度及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其他临床课程打好基础。(备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部分占30%,人体解剖学占30%,经络腧穴学占40%。)
二、参考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经络腧穴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中医临床医学等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 绪论
一、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的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
(二)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概念与气一元论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哲学概念
(三)气一元论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一)气是物质
(二)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
(三)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
(四)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第三部分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与归类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二)阴阳的基本概念
(三)阴阳的特性与归类
1.阴阳的特性
2.事物阴阳属性的归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
(二)阴阳对立
(三)阴阳互根
1.阴阳互藏
2.阴阳互根
(四)阴阳消长
1.阴阳互为消长
2.阴阳同消同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
第四部分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与归类
(一)五行概念的形成
(二)五行的基本概念
(三)五行的特性与归类
1.五行的特性
2.五行的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生克制化
1.五行相生
2.五行相克
3.五行制化
(二)五行生克异常
1.五行母子相及
2.五行相乘相侮
第五部分 藏象学说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五脏功能系统观
(二)五脏阴阳时空观
四、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第六部分 五脏
一、心
(一)生理特性
1.心主通明2.心火宜降
(二)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2.心主神明
(三)系统联系
1.心藏神2.心在志为喜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4.心在窍为舌5.心在液为汗6.心应夏
二、肺
(一)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3.肺气宣降4.肺喜润恶燥
(二)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通调水道3.肺朝百脉
(三)系统联系
1.肺藏魄2.肺在志为忧(悲)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5.肺在液为涕 6.肺应秋
三、脾
(一)生理特性
1.脾气宜升2.脾喜燥恶湿
(二)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2.脾主统血
(三)系统联系
1.脾藏意2.脾在志为思3.脾在体合肉,主四肢4.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5.脾在液为涎6.脾应长夏与脾主四时
四、肝
(一)生理特性
1.肝主升发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3.肝为刚脏
(二)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
2.肝主藏血
(三)系统联系
1.肝藏魂2.肝在志为怒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4.肝在窍为目5.肝在液为泪6.肝应春
五、肾
(一)生理特性
1.肾主蛰藏2.肾水宜升3.肾恶燥
(二)生理功能
1.肾主藏精2.肾主水3.肾主纳气
(三)系统联系
1.肾藏志2.肾在志为恐3.肾在体合骨,荣齿,其华在发4.肾在窍为耳及二阴5.肾在液为唾6.肾应冬
第七部分 六腑
一、胆
(一)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二)胆主决断
二、胃
(一)胃主受纳水谷
(二)胃主腐熟水谷
三、小肠
(一)小肠主受盛化物
(二)小肠主泌别清浊
(三)小肠主液
四、大肠
(一)大肠主传导糟粕
(二)大肠主津
五、膀胱
(一)膀胱主贮藏尿液
(二)膀胱主排泄尿液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1.运行津液2.通行元气
(二)部位三焦
1.上焦2.中焦3.下焦
(三)辨证三焦
第八部分 奇恒之腑
一、脑
(一)主宰生命活动
(二)主宰精神活动
(三)主感觉运动
二、髓
(一)充养脑髓
(二)滋养骨骼
(三)化生血液
三、女子胞
(一)主持月经
(二)孕育胎儿
第九部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二)心与脾
1.血液生成2.血液运行
(三)心与肝
1.血液运行2.精神情志
(四)心与肾
1.水火既济2.精神互用3.君相安位
(五)肺与脾
1.气的生成2.津液代谢
(六)肺与肝
(七)肺与肾
1.呼吸运动2.津液代谢3.阴阳互资
(八)肝与脾
1.疏泄与运化互用2.藏血与统血协调
(九)肝与肾
1.精血同源2.藏泄互用3.阴阳互滋互制
(十)脾与肾
1.先天后天相互资生2.津液代谢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与脑
(二)五脏与脉
(三)五脏与骨、髓
(四)五脏与女子胞
第十部分 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一)人体之精的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二、气
(一)人体之气的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变化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三、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四、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五、神
(一)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神的生成
(三)人体之神的功能
(四)人体之神的分类
六、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部分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
三、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名称
(二)奇经八脉的走向和分布特点
(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四)奇经八脉各自的生理功能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十二经别
1.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2.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二)十二经筋
(三)十二皮部
(四)十五别络
1.十五别络的循行分布特点2.十五别络的生理功能
第十二部分 体质
一、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一)体质的概念与特点
(二)体质的分类
第十三部分 病因
一、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三、七情内伤
(一)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
四、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偏嗜
(三)饮食不洁
五、劳逸失度
(一)过度劳累
(二)过度安逸
六、痰饮
(一)痰饮的概念
(二)痰饮的形成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七、瘀血
(一)瘀血的概念
(二)瘀血的形成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第十四部分 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与发病
(二)体质与发病
(三)精神状态与发病
三、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二)徐发
(三)伏而后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六)复发
第十五部分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盛
(二)阴阳偏衰
(三)阴阳互损
(四)阴阳格拒
(五)阴阳亡失
(六)阴阳转化
三、精、气、血失常
(一)精的失常
(二)气的失常
(三)血的失常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
四、津液失常
(一)津液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五、内生“五邪”
(一)内生“五邪”的概念
(二)风气内动
(三)寒从中生
(四)湿浊内生
(五)津伤化燥
(六)火热内生
第十六部分 养生与防治原则
一、养生
(一)养生的基本概念
二、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治则
(一)正治
1.寒者热之2.热者寒之3.虚则补之4.实则泻之
(二)反治
1.热因热用2.寒因寒用3.塞因塞用4.通因通用
四、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1.年龄2.性别3.体质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诊法、诊病、辨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第一部分 绪论
一、绪论
(一)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 望诊
一、望神
(一)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望面色
(一)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三)面部色诊的意义
三、望形态
(一)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四、望头面五官
(一)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二)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三)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四)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五、望躯体四肢
(一)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二)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六、望皮肤
(一)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二)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七、望排出物
(一)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二)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八、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
(二)小儿食指络脉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第三部分 舌诊
一、舌诊原理与方法
(一)舌诊原理
(二)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正常舌象
(一)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望舌质
(一)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 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 短缩)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望舌苔
(一)望苔质
(二)望苔色
第四部分 闻诊
一、听声音
(一)音哑与失音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语謇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三)喘、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四)短气、少气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五)呕吐、呃逆、嗳气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六)太息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嗅气味
(一)口气、排泄物之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二)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五部分 问诊
一、问诊内容
(一)主诉的概念与意义
(二)现病史
(三)既往史
(四)个人生活史
(五)家族史
二、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三)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四)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三、问汗
(一)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黄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三)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四、问疼痛
(一)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二)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五、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乏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二)身重、身痒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六、问耳目
(一)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三)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七、问睡眠
(一)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八、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三)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九、问二便
(一)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十、问经带
(一)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闭经、痛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三)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第六部分 脉诊
一、脉诊
(一)脉象的原理
(二)诊脉的部位
(三)诊脉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脉象要素
二、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
三、常见病理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一)常见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
(二)常见病理脉象的临床意义
四、相兼脉与真脏脉
(一)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
(二)真脏脉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第七部分 按诊
一、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按肌胸胁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三)按脘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四)按肌肤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五)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第八部分 八纲辨证
一、概述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二、表里辨证
(一)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二)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三、寒热辨证
(一)寒证与热证的概念
(二)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四、虚实辨证
(一)虚证与实证的概念
(二)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五、阴阳辨证
(一)阴证与阳证的概念
六、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一)证的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
第九部分 病因辨证
一、六淫辨证
(一)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阴阳虚损辨证
(一)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情志辨证
(一)喜证的临床表现
(二)怒证的临床表现
(三)悲证的临床表现
(四)忧证的临床表现
(五)恐证的临床表现
(六)思证的临床表现
第十部分 气血辨证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气陷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气不固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四)气脱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五)气滞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六)气逆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七)气闭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血脱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血瘀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四)血热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五)血寒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第十一部分 津液辨证
一、津液病辨证
(一)痰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饮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水停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四)津液亏虚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第十二部分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心血虚、心阴虚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心脉痹阻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四)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五)心火亢盛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六)瘀阻脑络证的证候表现
(七)小肠实热证的证候表现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肺气虚、肺阴虚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四)风水搏肺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五)大肠湿热、肠热腑实、肠燥津亏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四)胃热炽盛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五)寒滞胃脘、食滞胃脘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血虚、肝阴虚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肝风内动四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四)寒滞肝脉证的证候表现
(五)胆郁痰扰证的证候表现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膀胱湿热证的证候表现
六、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肺肾气虚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四)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五)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第十三部分 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证
(一)太阳经证(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 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 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阳明病证
(一)阳明经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阳明腑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少阳病证
(一)少阳病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四、太阴病证
(一)太阴病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五、少阴病证
(一)少阴寒化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少阴热化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六、厥阴病证
(一)厥阴病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的概念
第十四部分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一)卫分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气分证
(一)气分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营分证
(一)营分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四、血分证
(一)血分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一)顺传与逆传的概念
第十五部分 三焦辨证
一、上焦病证
(一)上焦病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二、中焦病证
(一)中焦病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三、下焦病证
(一)下焦病证的证候表现与辨证要点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一)顺传与逆传的概念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和主干课程,是学习针灸的入门课程。经络学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阐述人体内脏、体表及各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对针灸及中医其他临床各科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 绪论
一、起源
二、理论形成
三、学术发展
第二部分 经络概述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
(四)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
(五)十二经脉的衔接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二经别
四、十五络脉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第三部分 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二、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三、特定穴
(一)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
四、腧穴定位法
(一)体表标志法
(二)骨度分寸法
第四部分 经络腧穴各论
一、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经脉的循行,“是动则病”,“是主肺所生病”的含义
(二)6个常用腧穴(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少商)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二、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经脉的循行,“是动则病”、“是主津所生病”的含义
(二)9个常用腧穴(商阳、三间、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三、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经脉的循行,“是动则病”、“是主血所生病”的含义。
(二)18个常用腧穴(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经脉的循行,“是动则病”、“是主脾所生病”的含义。
(二)9个常用腧穴(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五、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一)经脉的循行,“是动则病”、“是主心所生病”的含义。
(二)6个常用腧穴(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六、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经脉的循行,“是动则病”、“是主液所生病”的含义。
(二)9个常用腧穴(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骨、听宫)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七、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经脉的循行,“是动则病”、“是主筋所生病”的含义。
(二)25个常用腧穴(晴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京骨、至阴)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八、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一)经脉的循行,“是动则病”、“是主肾所生病”的含义。
(二)7个常用腧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俞府)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九、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一)经脉的循行,“是动则病”、“是主脉所生病”的含义。
(二)7个常用腧穴(天池、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十、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一)经脉的循行,“是动则病”、“是主气所生病”的含义。
(二)10个常用腧穴(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天井、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十一、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一)经脉的循行,“是动则病”、“是主骨所生病”的含义。
(二)21个常用腧穴(瞳子髎、听会、曲鬓、率谷、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京门、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十二、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一)经脉的循行,“是动则病”、“是主肝所生病”的含义。
(二)8个常用腧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曲泉、章门、期门)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十三、督脉
(一)11常用腧穴(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二)督脉循行、病候、作用。
十四、任脉
(一)10常用腧穴(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定位、归经、主治及刺灸方法。
(二)任脉循行、病候、作用。
十五、冲脉
(一)冲脉、带脉、阳脉、阴脉、阳维脉、阴维脉的循行、病候、作用。
十六、奇穴
(一)四神聪、印堂、鱼腰、太阳、耳尖、球后、金津、玉液、颈百劳、定喘、夹脊、腰眼、二白、腰痛 点、八邪、四逢、十宣、鹤顶、百虫窝、膝眼、胆囊、阑尾、八风等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方法。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第一部分 总论
一、解剖学的研究范围和目的
二、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
三、解剖学的分科及其学习方法
四、人体解剖学发展史
五、解剖学姿势和常用解剖学术语
(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解剖学方位术语
(三)人体切面术语
(四)轴
第二部分 运动系统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二、中医学对运动系统的有关记载
三、体表标志的概念
四、骨学
(一)骨的形态
(二)骨的构造
(三)骨的理化性质
(四)躯干骨
1.躯干骨的名称、数目、位置
2.椎骨:椎骨的一般形态及各部椎骨的特征
3.胸骨:胸骨的分部及胸骨角
4.肋:形态结构
(五)上肢骨
1.肱骨的肱骨头、外科颈、桡神经沟、肱骨滑车,内、外上髁
2.桡骨的桡骨粗隆、茎突;尺骨的鹰嘴、尺骨茎突;锁骨的形态及易骨折的部位
3.肩胛骨的两个面、三个缘和三个角
(六)下肢骨
1.下肢骨的名称和位置
2.髋骨的组成:髋 、髂嵴、髂前上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股骨头,大、小转子、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胫骨粗隆
3.足骨、腓骨的组成和名称
(七)颅骨
1.脑颅骨:数目及名称
2.面颅骨:数目和名称
3.颅的整体观
4.新生儿颅骨:前、后囟
五、骨连结
(一)躯干骨的连结
1.椎骨间的连结:椎间盘的形态结构、椎骨间的韧带、关节
2.脊柱:组成、整体观(四个生理性弯曲)、功能
3.胸廓:组成、形态、功能
(二)上肢骨的连结
1.上肢带连结:胸锁关节、肩锁关节
2.自由上肢骨连结:肩关节的组成和运动、肘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桡尺间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手关节
(三)下肢骨的连结
1.下肢带连结:髋骨与骶骨的连结、髋骨间连结、骨盆的组成
2.自由下肢连结:髋关节的组成及运动、膝关节的组成及运动、小腿骨间连结、足关节
(四)颅骨的连结:下颌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六、肌学
(一)躯干肌
1.膈的位置、裂孔和作用;腹肌的组成、层次、名称,腹直肌和腹股沟管的组成构造
2.斜方肌、胸大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置
3.盆底肌、背肌、胸肌的位置
(二)头颈肌
1.胸锁乳突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2.颈肌、头肌、咀嚼肌的名称和作用
(三)四肢肌
1.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及作用
2.肩肌、臂肌前臂肌、髋肌、大腿肌、小腿肌的分群和组成
3.手肌、足肌的分群和组成
第三部分 消化系统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二)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三)上、下消化道的划分
二、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一)口腔
1.口腔的构造和分部
2.大唾液腺(腮腺的位置及腮腺腺管的开口部位、下颌下腺与舌下腺的位置及腺管开口部位)
(二)咽
1.咽的形态、位置
2.咽的分部和结构
(三)食管:位置、形态
(四)胃
1.胃的形态和分部
2.胃的位置
(五)小肠
1.小肠的位置和分部
2.十二指肠
3.空肠和回肠
(六)大肠
1.大肠的形态特点、分部和位置
2.盲肠和阑尾,阑尾的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
三、胸腹部的标志线及腹部的分区
(一)胸部的标志线
(二)腹部的标志线及腹部的分区
四、中医学对消化器官的有关记载
第四部分 呼吸系统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上、下呼吸道的划分)
二、中医学中对呼吸器官的有关记载
三、呼吸道
(一)鼻道、鼻中隔的位置;喉的位置,喉腔的主要结构;气管的形态、位置,左右支气管的区别
(二)肺
1.肺的形态、位置;胸腔、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2.胸膜的分部,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第五部分 泌尿系统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二、中医学中对泌尿系统的有关记载
三、肾和输尿管道
(一)肾的形态和位置(肾区)
(二)输尿管的位置及生理性狭窄的部位,膀胱的位置和形态
(三)膀胱三角的概念和特点,女性尿道的位置、特点及开口的部位
第六部分 生殖系统
一、男性生殖系统
(一)输精管的行程及分部,精索的位置和内容
(二)睾丸、精囊、阴囊、阴茎的结构
二、女性生殖系统
(一)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1.卵巢的位置和形态
2.输卵管的位置和分部
3.子宫的位置和分部
4.阴道和尿道的位置
三、腹膜
(一)腹膜的概念
(二)腹膜腔的概念
第七部分 心血管系统
一、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各腔的结构
(二)心的传导系统,心的动脉供应及静脉回流,心包的概念
(三)心壁的构造,心的体表投影
二、肺循环的血管
肺动脉、肺静脉的位置
三、体循环的血管
(一)体循环的动脉
1.主动脉(主动脉的分段及其主要分支)
2.头颈部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起止、走行位置及其分布范围
)
3.上肢的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起止、走行位置及分布范围)
4.腹主动脉:分支
5.髂总动脉:走行位置
6.下肢的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和足底弓(起止、走行位置及其分布范围)
(二)体循环的静脉
静脉在结构和配布上的特点
第八部分 淋巴系统
一、淋巴系统组成,胸导管和左淋巴导管的位置、收纳范围及汇入
二、颈部、胸腹壁、胸腹腔脏器的淋巴引流
三、脾:形态和位置
第九部分 感受器
一、感觉器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二、中医学中对感觉器的有关记载
三、视器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四、前庭蜗器
(一)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分部
(二)外耳(鼓膜的位置、形态、耳廓的形态、外耳道的组成和弯曲)
(三)中耳(位置及三块听小骨的名称及连结、咽鼓管的通向)
第十部分 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
三、中医学对神经系统的有关记载
四、神经系统组成
(一)神经元的构造
(二)神经元的分类
(三)神经系统中的常用术语(白质、灰质、髓质、皮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神经的概念)
五、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
1.脊髓的位置、外形
2.脊髓的功能
(二)脊神经
脊神经的数目、组成及纤维成分
六、脑和脑神经
(一)脑
1.脑及脑干的组成;大脑的分叶、主要沟裂,重要的神经中枢;内囊的位置及主要的传导纤维
2.脑干的内部结构,小脑的外形、分叶及内部结构
(二)脑神经
1.脑神经的数目、名称、总的纤维成分
2.脑神经的主要分布及一般功能
七、内脏神经
(一)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交感神经中枢和副交感神经中枢的位置,交感干的组成和位置
(二)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八、脑和脊髓被膜、脑室和脑脊液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1.脊髓的被膜:硬脊膜(硬膜外腔)、脊髓蛛网膜、软脊膜
2.脑的被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二)脑室和脑脊液
1.侧脑室
2.第三脑室
3.第四脑室
4.脑脊液及其循环途径
第十一部分 内分泌系统
一、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各内分泌器管的位置
二、各内分泌器管的形态结构
(编辑:admin)贴心微信客服